2025年 03期
孕晚期膳食酸负荷与婴儿体质指数 Z 评分轨迹的关系
林玉婷;李艳会;念朝阳;毛丽梅;目的 探讨孕妇孕晚期膳食酸负荷与婴儿体质指数Z评分(body mass index for age Z-score, BMIZ)轨迹的关系。方法 于2010年9月—2011年11月招募广州市468名孕晚期妇女为研究对象,孕妇分娩后随访其子代至1岁。孕妇于孕晚期完成基本情况问卷和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于分娩后完成分娩情况及胎儿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孕晚期膳食酸负荷采用潜在肾脏酸负荷(potential renal acid load, PRAL)、内源性酸净产生量(net endogenous acid production, NEAP)和动物蛋白与钾的比率(A∶K比率)进行计算,并根据各指标的四分位数进行分组。前瞻性追踪调查婴儿出生、1月龄、3月龄、6月龄以及1岁时的体重和身长,计算其BMIZ并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latent class growth model, LCGM)分析婴儿BMIZ轨迹。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孕晚期膳食酸负荷与婴儿BMIZ轨迹的关系。结果 孕晚期PRAL[M(P25,P75)]为28.02(21.88,36.51)mEq/d, NEAP和A∶K比率■为(81.58±15.41)mEq/d和22.62±6.80。膳食酸负荷与蔬菜、水果和豆类的摄入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蛋类、禽肉、畜肉和海鲜类的摄入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根据潜类别增长模型,识别出3类婴儿BMIZ轨迹组:较慢生长组(n=52)、适宜生长组(n=307)和较快生长组(n=54)。其中,较快生长组的婴儿其母亲的孕晚期NEAP低于另2个轨迹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最低四分位数组相比,孕晚期NEAP (OR=4.03,95%CI 1.01~16.14)和A∶K比率(OR=4.04,95%CI 1.30~12.59)处于最高四分位数组的孕妇其后代更有可能出现较慢生长轨迹。结论 孕晚期膳食酸负荷较高,尤其是NEAP和A∶K比率水平较高容易使婴儿出现较慢生长模式。
母乳低聚糖水平与6月龄内婴儿体格生长的关系
周钰;姜珊;王淑霞;闫竞宇;王杰;段一凡;赖建强;杨振宇;目的 探究健康母乳低聚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HMOs)水平与6月龄内婴儿体格生长的关系。方法 基于一项关于母乳成分的全国多阶段分层抽样大型横断面调查,于2011—2013年选择195名产后6个月内的哺乳期妇女及其婴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母乳中HMOs的含量,并对婴儿进行体格检查,收集其身高、体重和头围数据,计算Z评分,通过一般线性模型分析HMOs含量与婴儿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结果 成熟乳总HMOs及总唾液酸化HMOs与身长别体重(weight for length Z-score, WLZ)、年龄别体重(weight for age Z-score, WAZ)和年龄别体质指数(BMI for age Z-score, BAZ)呈负相关(β=-0.80~-0.25,P<0.05),6′-唾液酸乳糖(6′-sialyllactosamine, 6′-SL)、乳糖N-唾液酸四糖c(sialyllacto-N-tetraose c, LSTc)、二唾液酸乳糖新四糖(nisialyllacto-N-tetraose, DSLNT)与WAZ显著负相关(β=-0.36~-0.25,P<0.05)。总中性非岩藻基HMOs和乳糖-N-四糖(lacto-N-tetraose, LNT)亦与年龄别身长(length for age Z-score, LAZ)和WAZ呈负相关(β=-0.33~-0.25,P<0.05)。在分泌型/路易斯基因型阳性(secretor+/Lewis+, Se+Le+)母亲中,总HMOs和唾液酸化HMOs对婴儿WLZ、WAZ和BAZ的负向效应进一步强化(β=-1.22~-0.48,P<0.05)。结论 产后6个月内特定母乳低聚糖浓度与婴儿不同生长指标存在关联,其中总HMOs、唾液酸化HMOs和中性非岩藻基化HMOs与婴儿体重指标呈负相关。
乳母饮食中B族维生素含量对6月龄婴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
谢钱茹;黄晓曼;许鸿羽;荀国辉;沈荣蓉;郝加虎;目的 探索乳母饮食中B族维生素摄入量对婴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方法 于2020年6月—2021年4月在合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选择233对母婴,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在产后42天、3个月及6个月时对乳母的膳食情况进行调查,使用《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3版)》(ASQ-3)中文版在婴儿6月龄时进行神经心理发育评估,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乳母饮食中B族维生素含量对婴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母饮食中B族维生素含量与神经发育水平偏低的关联。结果 233对母婴中,男婴113名(57.1%),出生体重为(3.52±0.79)kg,乳母分娩年龄为(29.2±3.8)岁。产后42天乳母饮食中B族维生素与婴儿神经心理发育无统计学关联(P>0.05),产后3个月乳母饮食中维生素B2含量与婴儿解决问题能区得分在完全调整模型中呈显著正相关(β=0.19,95%CI 0.01~0.36);维生素B9含量与婴儿的ASQ-3总分以及解决问题能区得分呈显著正相关(β=0.24,95%CI 0.08~0.39),且调整后结果依然有统计学意义(β=0.18,95%CI 0.02~0.3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产后6个月乳母饮食中维生素B9含量与婴儿整体神经发育(ASQ-3总得分)水平偏低的风险降低显著相关(OR=0.40,95%CI 0.21~0.75)。产后3个月乳母饮食中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B9含量分别与婴儿个人-社会能区、粗大动作能区、个人-社会能区发育水平偏低的风险降低显著相关(OR=0.14,95%CI 0.05~0.42;OR=0.32,95%CI 0.13~0.80;OR=0.45,95%CI 0.24~0.86)。结论 产后3个月和6个月乳母饮食中B族维生素含量(尤其维生素B9)与婴儿神经心理发育呈正相关关系。
喂养方式与矫正月龄0~5月龄晚期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关系
马艳美;庞学红;徐韬;陈博文;王玉英;张倩;赵文华;杨振宇;目的 探究不同喂养方式与矫正月龄0~5月龄晚期早产儿(出生胎龄34~36周)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于2018年2月—2020年1月在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和东北7个区域共计28个调查点开展抽样调查,共纳入矫正月龄0~5月龄纯母乳喂养晚期早产儿48例和添加配方奶喂养晚期早产儿53例。由调查员采用自制问卷面对面调查早产儿母亲或其它主要监护人,收集婴儿基本特征和喂养情况等信息,测量婴儿的身长、体重和头围数据。以纯母乳喂养晚期早产儿的矫正月龄和性别为匹配变量,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0~5月龄纯母乳喂养足月儿48例作为参照,评估不同喂养方式晚期早产儿与纯母乳喂养足月儿生长发育的差异。采用Z评分和体重增长速率评价婴儿生长发育状况,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分析喂养方式对晚期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矫正月龄0~5月龄纯母乳喂养晚期早产儿与添加配方奶喂养晚期早产儿的年龄别身长Z评分(length for age Z-score, LAZ)、年龄别体重Z评分(weight for age Z-score, WAZ)、身长别体重Z评分(weight for length Z-score, WLZ)、年龄别体质指数Z评分(body mass index for age Z-score, BAZ)以及体重增长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纯母乳喂养晚期早产儿与纯母乳喂养足月儿的LAZ、WAZ、WLZ、BAZ以及体重增长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添加配方奶喂养晚期早产儿的WAZ和年龄别头围Z评分(head circumference for age Z-score, HCZ)分别比纯母乳喂养足月儿高0.41(P=0.03)和0.44(P=0.02),两组间LAZ、WLZ、BAZ和体重增长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矫正月龄0~5月龄纯母乳喂养晚期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与纯母乳喂养足月儿相似,添加配方奶喂养促进晚期早产儿体重增加,而非身长增长。
2013—2019年太仓市4月龄内婴儿喂养方式与0~3岁婴幼儿体格生长和超重肥胖的关联
叶梓;孔亚男;闵吉;顾映吉;段一凡;庞学红;王杰;目的 探讨4月龄内婴儿喂养方式与0~3岁婴幼儿体格生长和超重肥胖风险的关联。方法 基于母婴营养与健康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13—2019年随访太仓队列中1458名0~3岁婴幼儿。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和评价婴儿4月龄内喂养方式,测量婴幼儿出生、1、3、6、8、12、18、24、30和36月龄时的身高/身长和体重,计算年龄别体重Z评分(weight for age Z-score, WAZ)、年龄别身长/高Z评分(length for age Z-score, LAZ)和身长/高别体重Z评分(weight for length Z-score, WLZ)。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与SNK比较各喂养方式组之间婴幼儿的营养不良率和体格生长水平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喂养方式与婴幼儿超重肥胖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 婴儿4月龄内为纯母乳喂养、基本纯母乳喂养、母乳为主的混合喂养、配方奶粉为主的混合喂养、配方奶粉喂养人数分别为264人(18.11%)、283人(19.41%)、650人(44.58%)、221人(15.16%)和24人(1.65%);除3月龄外的各月龄不同喂养组间LAZ、WLZ和WAZ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体检季节、出生体重、出生方式、停止母乳喂养月龄、配方奶粉添加月龄和辅食添加月龄后,婴幼儿超重肥胖风险与4月龄内喂养方式无相关。婴幼儿3岁内的超重肥胖风险主要受出生体重、出生方式影响,其中大于胎龄儿12月龄时超重肥胖的风险是适于胎龄儿的4.14倍(95%CI 2.06~8.32),剖宫产婴幼儿12月龄时超重肥胖的风险是顺产儿的2.47倍(95%CI 1.22~4.99)。结论 4月龄内喂养方式与婴幼儿0~3岁体格生长和超重肥胖无显著关联,婴幼儿期超重肥胖主要受婴幼儿出生体重、出生方式的影响。
关于不法分子冒用我刊名义征稿行骗的提醒说明
<正>近期发现有不法分子冒充《卫生研究》建立虚假网站,并以编辑名义误导作者投稿,以快速刊出文章为诱饵收取版面费非法牟利。为此,我刊特发表声明,我刊目前未设立官网,编辑部也未与任何投稿机构合作。郑重提醒广大作者,投稿时,一定要登录《卫生研究》采编平台(http://wsyj.cbpt.cnki.net),点击“作者投稿系统”投稿,此为唯一路径。假冒本编辑部发布的信息和活动均与本编辑部无关。特此声明。
2016—2017年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中心型肥胖现况及特征
南晶;蔡姝雅;朴玮;杨宇祥;李福胜;赵丽云;于冬梅;目的 分析和描述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腰围水平及中心型肥胖流行现况。方法 数据来自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75个监测点抽取研究对象,共纳入7~17岁儿童青少年59 019名,使用统一规格软尺测量腰围,采用《7岁~18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筛查界值》判定中心型肥胖,结果采用国家统计局2010年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加权调整。结果 2016—2017年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腰围值为(63.9±0.5)cm,男生高于女生(65.3 cm vs.62.4 cm,F=203.41,P<0.01),城市高于农村(66.1 cm vs.61.9 cm,F=21.87,P<0.01),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65.2 cm vs.63.7 cm vs.62.4 cm,F=5.57,P<0.01)。中心型肥胖前期率和中心型肥胖率分别为15.0%和14.5%,13~17岁组均高于7~12岁组(16.7%vs.13.8%,Rao-Scott χ2=11.93,P<0.01;16.6%vs.12.8%,Rao-Scott χ2=20.54,P<0.01),各年龄段城市均高于农村(P<0.05)。东部地区中心型肥胖前期率低于中部地区(15.7%vs.16.6%,Rao-Scott χ2=9.38,P<0.01),中心型肥胖率高于中部地区(16.9%vs.15.3%,Rao-Scott χ2=14.08,P<0.01)。结论 2016—2017年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中心型肥胖率及其前期率在城乡、不同年龄、不同地区间均存在差异。
2019—2021年中国6~71月龄儿童超重肥胖和贫血双重营养不良现状及相关因素
骆明佳;庞学红;姜珊;徐韬;陈博文;王玉英;张倩;赵文华;杨振宇;目的 了解2019—2021年中国6~71月龄儿童超重肥胖和贫血双重营养不良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进行样本选择,于2019—2021年抽取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8个城市和农村调查点的25 791名6~71月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统一制定的调查问卷收集儿童和其家长(或看护人)基本情况,采用统一的测量工具测量儿童的身长(身高)和体重,采用血红蛋白分析仪测定儿童血红蛋白。利用年龄别体质指数Z评分和血红蛋白浓度评估儿童的超重肥胖和贫血双重营养不良患病率。不同特征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儿童双重营养不良多因素分析。结果 调查儿童中6~11月龄5127名,12~23月龄6592名,24~35月龄3605名,36~47月龄3492名,48~59月龄3559名,60~71月龄3416名。6~71月龄儿童超重肥胖和贫血双重营养不良患病率为0.8%(n=210)。12~23月龄(OR=0.69, 95%CI 0.42~0.83)、24~35月龄(OR=0.33,95%CI 0.19~0.55)、36~47月龄(OR=0.14,95%CI 0.06~0.30,P<0.01)、48~59月龄(OR=0.26,95%CI 0.14~0.48)、60~71月龄(OR=0.46,95%CI 0.28~0.75)、父亲40~44岁(OR=0.40,95%CI 0.17~0.97)及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OR=0.58,95%CI 0.35~0.95)的儿童患超重肥胖和贫血双重营养不良的发生风险越小(P<0.05);巨大儿(OR=1.73,95%CI 1.13~2.66)、非独生子女(OR=1.58,95%CI 1.14~2.19)、中部地区(OR=1.64,95%CI 1.11~2.43)、农村(OR=1.45,95%CI 1.05~2.00)是导致超重肥胖和贫血双重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2019—2021年中国6~71月龄儿童超重肥胖和贫血双重营养不良的患病率处于较低水平。儿童双重营养不良存在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并且与儿童月龄、父亲年龄与父亲文化程度成负相关关系,但与巨大儿、非独生子女和居住地区成正相关关系。
妇女孕期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孕妇血糖血脂及孕妇和新生儿免疫指标的关系
念朝阳;李艳会;林玉婷;毛丽梅;目的 探究孕期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孕妇血糖血脂及孕妇和新生儿免疫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9月—2011年2月计划在广州市越秀区与白云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533名妊娠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孕妇年龄、孕前身高体重等基线资料,采用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收集饮食习惯与膳食摄入情况。于孕37~42周采集孕妇空腹静脉血,分娩时采集新生儿脐血,追踪调查孕妇的分娩情况与新生儿出生胎龄及体重等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测孕妇血清25(OH)D、空腹血糖、血脂及免疫细胞因子水平与新生儿脐血中的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孕妇25(OH)D水平与孕妇血糖血脂及孕妇和新生儿免疫指标的关系。结果 孕妇年龄(27.3±4.2)岁,新生儿出生胎龄(39±1)周,出生体重(3229.7±375.3) g。孕妇血清25(OH)D水平的M(P25,P75)为47.05(35.10,59.60) nmol/L。孕妇血清25(OH)D水平与孕妇空腹血糖及血脂呈负相关(血糖rs=-0.177,总胆固醇rs=-0.152,甘油三酯rs=-0.17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s=-0.13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s=-0.161,P<0.05)。控制孕妇年龄、分娩孕周、孕前体质指数等潜在混杂变量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孕妇血清25(OH)D水平与孕妇空腹血糖、血脂仍呈负相关(血糖β=-0.008,总胆固醇β=-0.015,甘油三酯β=-0.01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β=-0.008,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β=-0.004,P<0.05)。孕妇血清25(OH)D水平与孕妇干扰素-γ呈负相关(rs=-0.173,P<0.05),与孕妇白介素-6(rs=0.225,P<0.05)及新生儿白介素-6水平呈正相关(rs=0.140,P<0.05)。控制孕妇年龄、分娩孕周、孕前体质指数等潜在混杂变量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孕妇血清25(OH)D水平与孕妇干扰素-γ仍呈负相关(β=-0.210,P<0.05)。结论 本研究中孕妇维生素D水平普遍存在不足或缺乏现象,孕妇血清25(OH)D水平与孕妇空腹血糖、血脂呈负相关,与孕妇免疫指标干扰素-γ水平呈负相关。
母亲孕前肥胖与婴儿生长发育的关系——中国母婴营养与健康队列
邢新新;段一凡;杨振宇;毕烨;刘长青;赵永丽;谷旭阳;段景涛;赵华;赖建强;目的 探索母亲孕前肥胖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于2017年10月—2021年10月选择在武强县医院分娩的孕前肥胖孕妇,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共纳入206例孕妇,孕前肥胖组103例,孕前正常体重组103例。通过医院病历系统调查孕妇的基本特征和新生儿出生信息。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在婴儿出生时、1月龄、3月龄、6月龄、12月龄时进行体重、身长测量。使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孕前肥胖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两组孕妇的年龄、文化程度和新生儿的分娩孕周、产次、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前肥胖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高于孕前正常体重组(3541.89 g vs. 3296.60 g,P<0.01)。重复测量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母亲年龄、孕期增重、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后,孕前肥胖和婴儿月龄对婴儿年龄别体质指数Z评分(body mass index for age Z-score, BAZ)、身长别体重Z评分(weight for length Z-score, WLZ)、年龄别体重Z评分(weight for age Z-score, WAZ)的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母亲肥胖和婴儿月龄不影响婴儿年龄别身长Z评分(length for age Z-score, LAZ)的水平(P>0.05)。其中母亲肥胖组新生儿的BAZ、WLZ和WAZ均值分别比正常体重组的均值高0.434、0.422和0.316。结论 母亲孕前肥胖会增加后代在婴儿期的BAZ、WLZ和W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