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北京市市售生鸡肉从销售到餐桌阶段非伤寒沙门菌(non-typhoidal Salmonella,NTS)的风险水平开展初步定量风险评估。方法 鸡肉中的非伤寒沙门菌污染水平来自于2022年北京市微生物及致病因子监测,基于ComBase数据库拟合非伤寒沙门菌生长模型,参考文献资料建立暴露评估模型,应用@Risk 7.5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结合剂量-反应关系,估算居民患非伤寒沙门菌病的风险。结果 北京市居民每餐因食用鸡肉及厨房交叉污染罹患沙门菌病的风险为6.21例/10万,平均年发病51 955.42例。敏感性分析表明,居民购买鸡肉中非伤寒沙门菌的初始污染水平、居民平均每餐即食食品摄入量与冷藏储存温度等参数为正相关,与烹饪中非伤寒沙门菌暴露温度与暴露时间为负相关。结论 降低鸡肉中非伤寒沙门菌的初始污染浓度、合理设定冰箱冷藏室温度,减少厨房交叉污染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非伤寒沙门菌病患病风险。
<正>1稿件的著作权与书写格式1.1文题、署名及作者单位(1)文章题目不宜超过20个字,除DNA等最常见的缩写外,一般不用缩略符号;(2)署名顺序由作者自定。文稿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者外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3)按作者署名顺序在姓名右上角标注阿拉伯数字(相同单位的作者数字相同),在姓名行下面依次著录各作者单位全称、城市和邮政编码;(4)第一作者只能属一个单位,即开具《稿件推荐信暨版权转让协议书》的单位。1.2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中文摘要:(1)摘要应具有完整性和独立性,一般不限字数。摘要中包括目的、方法(须含材料)、结果、结论四要素。
目的 了解1991—2018年贵州省成年居民群膳食中能量摄取及宏量营养素摄入状态的实际情况及其变迁趋势。方法 数据来自“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18年在贵州省进行的10轮随访调查。将参加过此次调查并有完整的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数据的10 187名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每位调查对象的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量,并运用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探究摄入指标及供能比随年份的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宏量营养素的实际供能比与推荐摄入标准,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方法分析宏量营养素摄入不足风险的人群占比变化,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2018年不同人口学特征下能量和宏量营养素的摄入现状。结果 1991—2018年贵州省成年居民整体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除脂肪外)的摄入量呈下降趋势;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呈下降趋势,脂肪呈上升趋势,蛋白质维持不变。2018年成年居民日均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1819 kcal、217.9 g、77 g和56.2 g;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供能比分别为48.1%、39.1%和12.6%。1991—2018年贵州省成年居民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供能比低于平均需要量的人群比例逐渐上升(2018年较1991年分别上升了34.0%和39.4%),脂肪供能比低于20%人群比例则逐渐下降(从43.4%下降至8.0%)。结论 1991—2018年贵州省成年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脂肪摄入量和供能比较高。
目的 了解江苏省35~75岁居民高甘油三酯血症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方法 2021年5月26日—2023年5月9日对江苏省12个地级市22个区(县)81 499名35~75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社会经济学信息、心血管病相关风险因素等)、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和实验室检测(空腹血糖和血脂),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高甘油三酯血症与高血压患病关系。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4.37±10.29)岁,男性33 700名(41.4%),女性47 799名(58.6%),城市居民50 247人(61.7%)。高甘油三酯血症14 241人(患病率17.47%),高甘油三酯血症者中高血压7168人(患病率50.33%),显著高于非高甘油三酯者(36.36%,χ~2=966.18,P<0.01)。在调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年收入、城乡、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超重和肥胖后,高甘油三酯血症增加了高血压患病风险(OR=1.472, 95%CI 1.414~1.533)。结论 2021—2023年江苏省35~75岁居民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较高,高甘油三酯血症增加了高血压患病风险。
目的 了解云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2016—2017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云南省7个市(州)13个县(市、区)65所中小学3189名6~17岁儿童青少年,其中男生1580名,女生1609名,城市1367名,农村1822名。通过面对面进行问卷调查,采血并测定血清维生素D。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维生素D含量在不同城乡、年龄、体质指数、户外活动时间儿童青少年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云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均值为(21.98±8.07) ng/mL。城市男生[(23.30±10.13) ng/mL]高于女生[(21.50±8.94)ng/mL](t=3.47,P<0.01)。城市6~8岁组维生素D水平最高[(26.65±9.83)ng/mL],且与除15~17岁组外的其他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06,P<0.01)。秋季体检、每天吃鸡蛋和最近1个月吃过动物血和肝脏者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25.34±7.82)ng/mL、(22.78±9.60)ng/mL和(23.66±9.24)ng/mL,且均高于其他组(P<0.05)。农村男生维生素D水平[(22.85±7.31)ng/mL]高于女生[(20.10±6.34)ng/mL](t=8.59,P<0.01)。农村6~8岁组维生素D水平最高[(23.7±7.96)ng/mL],与除15~17岁组外其他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05,P<0.01),但低于城市同年龄组(t=4.40,P<0.01)。户外活动时间超过120 min组维生素D水平最高[(22.05±7.84)ng/mL],与其他活动时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4,P<0.01)。6~17岁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率占87.6%。城市和农村女生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比例均高于男生(χ~2值分别为17.48和35.33,P<0.01),且城市和农村不同性别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14,P<0.01);城市和农村不同年龄组中6~8岁组维生素D充足比例均最高(40.6%和38.5%),且城市和农村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71.22,P<0.01)。冬季体检城市和农村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更严重(χ~2=17.11,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女生(OR=2.274,95%CI 1.814~2.852)、农村(OR=1.560,95%CI 1.240~1.961)儿童青少年更容易发生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6~8岁(OR=0.395,95%CI 0.287~0.543)、春季体检(OR=0.694,95%CI 0.567~0.849)和秋季体检(OR=0.743,95%CI 0.595~0.926)是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的保护因素。结论 2016—2017年云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率处于较高水平,女生更为突出,春季、秋季体检是维生素D水平的保护因素。
目的 研究粪菌定植对无菌SD大鼠脂肪吸收率、脂肪酸代谢流向及短链脂肪酸产量的影响。方法 将10周龄雄性无菌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5~6只),空白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喂饲无菌鼠基础饲料,正常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组定植TG正常(≤1.7 mmol/L)人群肠道菌群喂饲无菌鼠基础饲料,另两组定植高TG(>1.7 mmol/L)人群肠道菌群分别喂饲无菌鼠基础饲料和高脂饲料(脂肪供能比40.5%)。将首次定植当日设为第0天(实验计时起点),于第0、2、4天按每100克体重1 mL灌胃粪便菌液。适应10天后,第14天起对高脂干预组喂饲高脂饲料共9周。分别于第0(定植前)、14(喂饲高脂饲料前)、21、56和77天刺激大鼠肛门诱导排便并无菌采集,测定总脂肪以计算脂肪吸收率,测定脂肪酸谱和丁酸等短链脂肪酸。结果 第77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正常TG组体重和脂肪吸收率、粪便中棕榈油酸和亚油酸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丁酸、棕榈酸、花生酸、油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硬脂酸水平显著升高(P<0.05)。高TG组体重和脂肪吸收率、粪便中棕榈油酸和亚油酸排出水平显著高于正常TG组(P<0.05),丁酸、3种饱和脂肪酸及油酸排出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高脂干预组大鼠的体重、脂肪吸收率及粪便中各脂肪酸水平均显著高于高TG组(P<0.05)。第21天后,所有组均未检出α-亚麻酸。结论 正常TG菌群定植可积极调节无菌大鼠脂代谢,高TG菌群定植会打破脂代谢平衡,抑制饱和脂肪酸与油酸排出、减少丁酸生成,提高脂肪吸收率,增加肥胖风险,并且可能与高脂饲料协同作用,加重肠道脂代谢紊乱。
目的 在中国体重正常成人中比较血脂异常者与血脂正常者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 选取参加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的18~59岁体重正常成人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空腹静脉血测量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总胆固醇,采集粪便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比较血脂正常组与不同血脂异常亚型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差异,利用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方法进行降维后,通过Logistic回归筛选差异菌属。结果 共纳入1645人,年龄(44.4±9.8)岁。与甘油三酯正常组相比,甘油三酯异常组的α多样性显著降低,β多样性也显著不同,但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组与正常组组间均未发现α多样性与β多样性的差异。调整年龄、性别、膳食质量、身体活动和地域后,[Ruminococcus]_gnavus_group与较高的甘油三酯异常风险相关(OR=1.043,95%CI 1.011~1.077),Faecalibacterium、Collinsella、Clostridia_UCG-014、Anaerostipes、RF39、Fusicatenibacter等菌属与较低的甘油三酯异常风险相关(OR值分别为0.935、0.965、0.942、0.931、0.964和0.959,95%CI分别为0.893~0.982、0.937~0.994、0.914~0.970、0.886~0.980、0.934~0.995和0.925~0.996)。结论中国体重正常高甘油三酯者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特征菌属与甘油三酯正常者显著不同。
目的 分析哮喘儿童肠道微生物组、代谢物组与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的相关性,探索肠道微生物组影响儿童哮喘的途径。方法 检测哮喘儿童和对照儿童的诱导痰组蛋白H4乙酰化、肠道微生物组16S rRNA基因测序和粪便非靶向代谢组,使用network方法分析哮喘儿童特征肠道微生物与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的相关性,使用Quantile g-computation(QGC)方法分析特征肠道微生物对组蛋白H4乙酰化的影响作用,使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粪便代谢物介导哮喘儿童特征肠道微生物调控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的中介作用。结果 哮喘儿童(n=37)诱导痰样本组蛋白H4乙酰化的平均吸光度值为0.668±0.260,对照组(n=20)为0.593±0.069。经network分析发现,5个哮喘儿童特征肠道微生物菌属与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显著相关(P<0.05),QGC分析显示5个特征肠道微生物对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整体影响呈正效应(P=0.001),特征肠道微生物相对丰度每增加1个分位数,组蛋白H4乙酰化吸光度值增加0.124(95%CI 0.058~0.190)。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34种粪便代谢物同时与前述5个哮喘儿童特征肠道微生物和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经中介效应分析,N5-乙酰基-L-鸟氨酸、苯乙胺、2-羟基-3-甲基戊酸酯、α-酮戊二酸、γ-谷氨酰基甘氨酸和甲羟戊酸内酯中介了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调控哮喘儿童组蛋白H4乙酰化反应。结论 哮喘儿童的特征肠道微生物关联的代谢物与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相关,提示肠道微生物组可通过表观遗传修饰途径调控儿童哮喘的发生。
目的 基于肠道菌群数据建立成年人5年血脂异常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 数据源于2018—2023年“中国发展与营养健康影响队列调查”(原“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纳入650名≥18岁基线具有肠道菌群检测数据且无血脂异常的成年人,通过Lasso方法筛选血脂异常关键预测因素,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建立血脂异常发生风险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1000次重复抽样方法进行内部验证,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一致性指数和校准曲线评价模型区分能力和校准能力。结果 研究对象年龄(四分位数)为55.2(46.5,65.9)岁。随访5年间,共138人(21.2%)发生了血脂异常。Lasso方法筛选出30个血脂异常关键预测因素,经Cox回归分析共23个变量纳入最终模型,包括体质指数、真杆菌嗜木聚糖菌群(Eubacterium xylanophilum group)、瘤胃球菌高夫氏菌群(Ruminococcus gauvreauii group)等。预测模型5年发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843,经Bootstrap校正后一致性指数为0.6944,校准曲线提示血脂异常的预测概率和实际观测概率一致性较高。结论 基于肠道菌群特征构建的成年人血脂异常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效能较好,可为个性化精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