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系统分析2015—202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控中心)在肥胖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发表情况,评估其科研产出规模、学术影响力及研究方向演变。方法 基于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Medline及JCR数据库,检索2015—2024年中国疾控中心作为第一或通信作者单位发表的肥胖相关中英文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发文量、期刊分布、被引频次及作者合作网络;利用VOSviewer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识别研究热点与趋势。结果 中文论文(共378篇)集中于《卫生研究》《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等中文核心期刊,聚焦儿童青少年肥胖、代谢综合征等本土化议题;英文论文数量占比62.4%(628/1006),高于中文数量,其论文影响力高;纳入分析论文的学术热点集中度较好,共聚类了“人群”等10个主要研究方向;作者共现性分析显示,聚类了17个以专家为结点的作者团队,核心作者形成密集协作网络。结论 中国疾控中心在肥胖研究领域已形成显著的学术影响力,但需加强国内成果转化与政策衔接。
目的 了解孕早期孕妇的膳食模式特征并分析其与孕妇孕早期体重变化的关联。方法 利用中国出生队列研究的出生人口队列,分析2018年7月—2021年1月深圳市妇幼保健院3540名孕妇的妊娠早期信息和食物频率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膳食模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与孕妇孕早期体重变化的关系。采用三分位数分组法将孕周分为3个组,并针对每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低体重变化组914人(25.82%),中等体重变化组1442人(40.73%),高体重变化组1184人(33.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中及高体重变化的研究对象在孕周、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孕前体质指数、是否存在早孕反应及家庭近2年平均年收入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采用因子分析法共提取出4种膳食模式,分别为蛋白质丰富型膳食模式、素食型膳食模式、豆类-坚果膳食模式和零食-乳类膳食模式,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2.4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校正孕周、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孕前体质指数、早孕反应(呕吐、剧吐)、家庭近2年平均年收入后,蛋白质丰富型膳食模式T3组(OR=0.635,95%CI 0.427~0.946)与豆类-坚果膳食模式T2组(OR=0.675,95%CI 0.467~0.975)均与低体重变化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对孕周进行分层后,蛋白质丰富型膳食模式T3组(OR=0.472,95%CI 0.211~0.862)在孕11~13周孕妇中以及豆类-坚果膳食模式T2组(OR=0.542,95%CI 0.304~0.965)在孕9~11周孕妇中仍与低体重组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 蛋白质丰富型膳食模式和豆类-坚果膳食模式对孕妇孕早期体重的合理增长有积极的影响。
目的 构建孕前和孕期妇女营养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基层调研和专家讨论初步构建孕前和孕期妇女营养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德尔菲法对25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分析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根据指标筛选标准并结合专家意见和建议以及研究小组讨论,最终形成指标体系。结果 2轮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程度分别为(0.95±0.06)和(0.96±0.06)。二级指标重要性平均得分范围分别为3.44~5.00和4.04~5.00,可行性平均得分范围分别为3.36~5.00和3.64~5.00。二级指标重要性、可行性的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277(χ~2=338.26,P<0.05)和0.300(χ~2=292.50,P<0.05)、0.308(χ~2=359.21,P<0.05)和0.404(χ~2=377.84,P<0.05),最终形成5项一级指标及39项二级指标的孕前和孕期妇女营养评价指标体系。结论 通过德尔菲法构建孕前和孕期妇女营养评价指标体系,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均较高,表明该指标体系较为可靠。
目的 分析和描述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腰围水平及中心型肥胖流行现况。方法 数据来自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75个监测点抽取研究对象,共纳入7~17岁儿童青少年59 019名,使用统一规格软尺测量腰围,采用《7岁~18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筛查界值》判定中心型肥胖,结果采用国家统计局2010年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加权调整。结果 2016—2017年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腰围值为(63.9±0.5)cm,男生高于女生(65.3 cm vs.62.4 cm,F=203.41,P<0.01),城市高于农村(66.1 cm vs.61.9 cm,F=21.87,P<0.01),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65.2 cm vs.63.7 cm vs.62.4 cm,F=5.57,P<0.01)。中心型肥胖前期率和中心型肥胖率分别为15.0%和14.5%,13~17岁组均高于7~12岁组(16.7%vs.13.8%,Rao-Scott χ~2=11.93,P<0.01;16.6%vs.12.8%,Rao-Scott χ~2=20.54,P<0.01),各年龄段城市均高于农村(P<0.05)。东部地区中心型肥胖前期率低于中部地区(15.7%vs.16.6%,Rao-Scott χ~2=9.38,P<0.01),中心型肥胖率高于中部地区(16.9%vs.15.3%,Rao-Scott χ~2=14.08,P<0.01)。结论 2016—2017年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中心型肥胖率及其前期率在城乡、不同年龄、不同地区间均存在差异。
目的 探讨海藻酸钠对高胆固醇人群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84名高胆固醇患者(TC≥5.2 mmol/L)按照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不含海藻酸钠的特制面包,270 g/d)和海藻酸钠干预组(含6.88%海藻酸钠的特制面包,270 g/d),试验周期28 d。每周进行1次膳食调查,计算受试者能量摄入量。在第0天和第29天进行体格检查,并测定血清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水平。结果 干预结束后,海藻酸钠干预组(n=38)与对照组(n=37)的体重、体质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海藻酸钠干预组的△TC、△TG和△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TC与基线T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76,P<0.001),在TC≥6.2 mmol/L者中,海藻酸钠干预组△TC和△LDL-C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海藻酸钠能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清TC和LDL-C水平,尤其对于TC≥6.2 mmol/L者效果更显著。
目的 建立全麦粉中同时检测7种酚酸(阿魏酸、对香豆酸、香草酸、丁香酸、对羟基苯甲酸、水杨酸、芥子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全麦粉样品加入10 mL 4%NaOH溶液、10 mL甲醇溶液和0.4 g的亚硫酸钠(抗氧化剂),采用超声条件进行高温提取,离心后取上清液调整至pH 5并定容后,以Waters Atlantis T3(4.6 mm×250 mm, 5μm)为色谱柱,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在切换波长下对酚酸物质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 7种酚酸物质在50 min内可以被检出并基线分离良好,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方法的检出限为0.01~0.09 mg/100 g,方法定量限为0.03~0.29 mg/100 g,低、中、高三水平加标回收率为87.6%~115.7%,精密度为2.1%~6.3%(n=6)。对22种市售全麦粉进行酚酸检测,阿魏酸含量最高(40.1 mg/100 g),其次是芥子酸(5.8 mg/100 g)。结论 本方法灵敏度、精密度、重现性良好,适用于全麦粉中酚酸物质的含量测定。
<正>1稿件的著作权与书写格式1.1文题、署名及作者单位(1)文章题目不宜超过20个字,除DNA等最常见的缩写外,一般不用缩略符号;(2)署名顺序由作者自定。文稿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者外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3)按作者署名顺序在姓名右上角标注阿拉伯数字(相同单位的作者数字相同),在姓名行下面依次著录各作者单位全称、城市和邮政编码;(4)第一作者只能属一个单位,即开具《稿件推荐信暨版权转让协议书》的单位。
目的 了解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营养风险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胸外科的197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2002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测量和评价,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营养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197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营养风险得分≥3分患者有13例(6.6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病变大小、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血红蛋白水平及患者有无吸烟史、高血压史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营养风险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水平是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营养风险的保护因素(OR=0.51,95%CI 0.38~0.70,P<0.01)。结论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发生率。患者年龄、病变大小、血红蛋白水平、BMI以及有无吸烟史、高血压史,是患者营养风险的相关因素,BMI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营养风险的保护因素。
目的 探讨4月龄内婴儿喂养方式与0~3岁婴幼儿体格生长和超重肥胖风险的关联。方法 基于母婴营养与健康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13—2019年随访太仓队列中1458名0~3岁婴幼儿。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和评价婴儿4月龄内喂养方式,测量婴幼儿出生、1、3、6、8、12、18、24、30和36月龄时的身高/身长和体重,计算年龄别体重Z评分(weight for age Z-score, WAZ)、年龄别身长/高Z评分(length for age Z-score, LAZ)和身长/高别体重Z评分(weight for length Z-score, WLZ)。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与SNK比较各喂养方式组之间婴幼儿的营养不良率和体格生长水平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喂养方式与婴幼儿超重肥胖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 婴儿4月龄内为纯母乳喂养、基本纯母乳喂养、母乳为主的混合喂养、配方奶粉为主的混合喂养、配方奶粉喂养人数分别为264人(18.11%)、283人(19.41%)、650人(44.58%)、221人(15.16%)和24人(1.65%);除3月龄外的各月龄不同喂养组间LAZ、WLZ和WAZ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体检季节、出生体重、出生方式、停止母乳喂养月龄、配方奶粉添加月龄和辅食添加月龄后,婴幼儿超重肥胖风险与4月龄内喂养方式无相关。婴幼儿3岁内的超重肥胖风险主要受出生体重、出生方式影响,其中大于胎龄儿12月龄时超重肥胖的风险是适于胎龄儿的4.14倍(95%CI 2.06~8.32),剖宫产婴幼儿12月龄时超重肥胖的风险是顺产儿的2.47倍(95%CI 1.22~4.99)。结论 4月龄内喂养方式与婴幼儿0~3岁体格生长和超重肥胖无显著关联,婴幼儿期超重肥胖主要受婴幼儿出生体重、出生方式的影响。
目的 探究不同喂养方式与矫正月龄0~5月龄晚期早产儿(出生胎龄34~36周)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于2018年2月—2020年1月在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和东北7个区域共计28个调查点开展抽样调查,共纳入矫正月龄0~5月龄纯母乳喂养晚期早产儿48例和添加配方奶喂养晚期早产儿53例。由调查员采用自制问卷面对面调查早产儿母亲或其它主要监护人,收集婴儿基本特征和喂养情况等信息,测量婴儿的身长、体重和头围数据。以纯母乳喂养晚期早产儿的矫正月龄和性别为匹配变量,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0~5月龄纯母乳喂养足月儿48例作为参照,评估不同喂养方式晚期早产儿与纯母乳喂养足月儿生长发育的差异。采用Z评分和体重增长速率评价婴儿生长发育状况,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分析喂养方式对晚期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矫正月龄0~5月龄纯母乳喂养晚期早产儿与添加配方奶喂养晚期早产儿的年龄别身长Z评分(length for age Z-score, LAZ)、年龄别体重Z评分(weight for age Z-score, WAZ)、身长别体重Z评分(weight for length Z-score, WLZ)、年龄别体质指数Z评分(body mass index for age Z-score, BAZ)以及体重增长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纯母乳喂养晚期早产儿与纯母乳喂养足月儿的LAZ、WAZ、WLZ、BAZ以及体重增长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添加配方奶喂养晚期早产儿的WAZ和年龄别头围Z评分(head circumference for age Z-score, HCZ)分别比纯母乳喂养足月儿高0.41(P=0.03)和0.44(P=0.02),两组间LAZ、WLZ、BAZ和体重增长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矫正月龄0~5月龄纯母乳喂养晚期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与纯母乳喂养足月儿相似,添加配方奶喂养促进晚期早产儿体重增加,而非身长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