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研究

Journal of Hygiene Research

其他信息

  • 《卫生研究》投稿须知

    <正>1稿件的著作权与书写格式1.1文题、署名及作者单位(1)文章题目不宜超过20个字,除DNA等最常见的缩写外,一般不用缩略符号;(2)署名顺序由作者自定。文稿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者外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3)按作者署名顺序在姓名右上角标注阿拉伯数字(相同单位的作者数字相同),在姓名行下面依次著录各作者单位全称、城市和邮政编码;(4)第一作者只能属一个单位,即开具《稿件推荐信暨版权转让协议书》的单位。1.2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中文摘要:(1)摘要应具有完整性和独立性,一般不限字数。摘要中包括目的、方法(须含材料)、结果、结论四要素。

    2025年05期 v.54 7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不法分子冒用我刊名义征稿行骗的提醒说明

    <正>近期发现有不法分子冒充《卫生研究》建立虚假网站,并以编辑名义误导作者投稿,以快速刊出文章为诱饵收取版面费非法牟利。为此,我刊特发表声明,我刊目前未设立官网,编辑部也未与任何投稿机构合作。郑重提醒广大作者,投稿时,一定要登录《卫生研究》采编平台(http: //wsyj.cbpt.cnki.net),点击“作者投稿系统”投稿,此为唯一路径。假冒本编辑部发布的信息和活动均与本编辑部无关。特此声明。

    2025年05期 v.54 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卫生研究》入选2024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正>~~

    2025年05期 v.54 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参考文献撰写要求

    <正>参考文献中,只列作者亲自阅读的公开发表的文献,未公开发表的(如内部资料、待发表等)不得列入,应尽量精选。按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方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著录项目包括: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文献题名,文献载体类型标识,版本(初版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文献起止页码。

    2025年05期 v.54 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肠道微生物与血脂专栏

  • 2018年中国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成年居民炎症水平与肠道菌群及血脂的关联

    关方旭;黄绯绯;张晓帆;王柳森;张继国;贾小芳;杜文雯;欧阳一非;王惠君;张兵;

    目的 分析中国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成年居民不同炎症水平下的肠道菌群特征及差异菌属,并分析其与血脂水平的关联。方法 数据选取参与了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采集了生物样品并完成全部调查的成年居民共4158人,对血清样品进行生化检测及粪便样品16S扩增子测序,依据超敏C反应蛋白分将人群为低炎症组和高炎症组,通过多样性分析组间菌群物种均匀度和丰富度以及两组人群菌群整体分布特征差异,并采用线性判别分析组间差异菌群,最后将组间的差异菌群与人群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 高炎症组与低炎症组相比菌群多样性较低,组间整体菌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25%,P=0.01),有6种菌属在低炎症组样本中富集,有4种菌属在高炎症组中富集。其中乳酸杆菌属和链球菌属与体质指数正相关,罗姆布茨菌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呈正相关;克氏菌UCG-014,瘤胃球菌属和粪杆菌属与甘油三酯正相关。结论 炎症水平不同的人群肠道菌群整体结构及优势菌存在差异,炎症反应会通过这些优势菌属进而对血脂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2025年05期 v.54 707-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18年中国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18~59岁体重正常成人肠道菌群与血脂的关联

    黄绯绯;王惠君;关方旭;张晓帆;贾小芳;杜树发;苏畅;张继国;杜文雯;欧阳一非;李丽;白晶;魏艳丽;张兵;

    目的 在中国体重正常成人中比较血脂异常者与血脂正常者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 选取参加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的18~59岁体重正常成人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空腹静脉血测量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总胆固醇,采集粪便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比较血脂正常组与不同血脂异常亚型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差异,利用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方法进行降维后,通过Logistic回归筛选差异菌属。结果 共纳入1645人,年龄(44.4±9.8)岁。与甘油三酯正常组相比,甘油三酯异常组的α多样性显著降低,β多样性也显著不同,但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组与正常组组间均未发现α多样性与β多样性的差异。调整年龄、性别、膳食质量、身体活动和地域后,[Ruminococcus]_gnavus_group与较高的甘油三酯异常风险相关(OR=1.043,95%CI 1.011~1.077),Faecalibacterium、Collinsella、Clostridia_UCG-014、Anaerostipes、RF39、Fusicatenibacter等菌属与较低的甘油三酯异常风险相关(OR值分别为0.935、0.965、0.942、0.931、0.964和0.959,95%CI分别为0.893~0.982、0.937~0.994、0.914~0.970、0.886~0.980、0.934~0.995和0.925~0.996)。结论中国体重正常高甘油三酯者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特征菌属与甘油三酯正常者显著不同。

    2025年05期 v.54 715-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1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18和2022年中国四省(自治区)成年居民肠道菌群、血清代谢物与血脂异常的关联

    贾小芳;王惠君;关方旭;张晓帆;苏畅;黄绯绯;杜文雯;张继国;欧阳一非;白晶;魏艳丽;李丽;张兵;

    目的 分析我国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有关的血清代谢物与肠道菌群。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和2022年“中国发展与营养健康影响队列调查”,选择参加两轮调查且有完整血清代谢物和血脂检测数据的≥18岁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按《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将至少具有高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高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血症其中一项者判定为血脂异常,研究对象分为始终血脂正常(constant normal lipids, CNL)和发生血脂异常(occurred dyslipidemia, OD)两组。采用广泛靶向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血清代谢物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识别组间差异代谢物。基线收集调查对象粪便样品并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α多样性(Shannon和Simpson指数)、β多样性(Bray-curtis距离)和组间差异菌。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肠道菌群与血清代谢物的相关性。结果2018—2022年纳入1090人,其中226人(20.7%)随访时发生血脂异常,864人(79.3%)始终血脂正常。CNL和OD组识别了49种差异代谢物,OD组以甘油磷脂类溶血磷脂酰胆碱类为主的代谢物检测量较高。两组间肠道菌群Shannon和Simpson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β多样性分析提示组间整体菌群结构有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识别了8种差异菌属,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屎豆菌属(Faecalitalea)和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是共有差异菌,且前两种菌属在OD组相对丰度较高。屎豆菌属(Faecalitalea)与5种溶血磷脂酰胆碱类代谢物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甘油磷脂类血清代谢物水平、肠道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和屎豆菌属(Faecalitalea)与我国成年居民血脂异常相关。

    2025年05期 v.54 72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肠道菌群和靶向脂质代谢组分析中国十省(自治区)成人血脂异常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欧阳一非;张晓帆;关方旭;张继国;杜文雯;黄绯绯;贾小芳;李丽;苏畅;王惠君;张兵;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和宿主脂质代谢物相互作用对血脂异常的影响。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及2022—2023年“中国发展与营养健康影响队列调查”。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利用人口学信息按年龄和性别1∶1匹配,纳入新发血脂异常患者229例(病例组)和229例血脂正常组(对照组)。对已采集的空腹血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S-MS/MS)检测血清脂质代谢谱,对粪便样本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通过单变量分析方法筛选组间差异代谢物及菌群,结合Spearman相关分析和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菌群-脂质代谢物相互作用对血脂异常的影响。结果 共鉴定18种差异脂质代谢物(9种上调,9种下调)及5个差异菌群:狭义梭菌属1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穆里巴库菌科(Muribaculaceae)、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ella)、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和粪源菌属(Faecalitalea)。相关分析显示2个菌属与5种代谢物呈显著关联。条件Logistic回归表明:狭义梭菌属1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丰度增加与血脂异常风险降低相关(OR=0.69,95%CI 0.41~0.73,P=0.04),而甘油三酯(15:0_18:2_18:2)水平升高显著增加血脂异常发病风险(OR=1.94,95%CI 1.08~3.49,P=0.03)。结论 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可通过降低脂质代谢物甘油三酯(15:0_18:2_18:2)水平,从而降低血脂异常的发生风险。

    2025年05期 v.54 732-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肠道菌群特征的中国四省(自治区)成年人血脂异常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价

    杜文雯;周玮玮;关方旭;黄绯绯;张晓帆;张继国;贾小芳;苏畅;欧阳一非;王惠君;张兵;

    目的 基于肠道菌群数据建立成年人5年血脂异常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 数据源于2018—2023年“中国发展与营养健康影响队列调查”(原“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纳入650名≥18岁基线具有肠道菌群检测数据且无血脂异常的成年人,通过Lasso方法筛选血脂异常关键预测因素,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建立血脂异常发生风险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1000次重复抽样方法进行内部验证,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一致性指数和校准曲线评价模型区分能力和校准能力。结果 研究对象年龄(四分位数)为55.2(46.5,65.9)岁。随访5年间,共138人(21.2%)发生了血脂异常。Lasso方法筛选出30个血脂异常关键预测因素,经Cox回归分析共23个变量纳入最终模型,包括体质指数、真杆菌嗜木聚糖菌群(Eubacterium xylanophilum group)、瘤胃球菌高夫氏菌群(Ruminococcus gauvreauii group)等。预测模型5年发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843,经Bootstrap校正后一致性指数为0.6944,校准曲线提示血脂异常的预测概率和实际观测概率一致性较高。结论 基于肠道菌群特征构建的成年人血脂异常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效能较好,可为个性化精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5期 v.54 738-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定植不同甘油三酯水平人群肠道菌群对大鼠肝脏和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杜瀚辰;张兵;王鸥;黄建;张曦月;

    目的 分析不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水平人群肠道菌群定植大鼠的肝脏和血清中代谢物与代谢通路的差异。方法 以无菌SD大鼠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定植血清TG正常人群(≤1.7 mmol/L)和高TG人群(>1.7 mmol/L)的肠道菌群,菌群定殖并生长12周后,处死大鼠分离肝脏和血清样本进行TG含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和通路富集法筛选关键代谢物及调控通路。结果定植了正常TG人群肠道菌群组大鼠肝脏和血清TG水平分别为0.70 mg/mg和0.32 mmol/L,定植了高TG人群肠道菌群组为1.07 mg/mg和0.583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动物的肝脏和血清样本中分别鉴定出64种和60种差异性代谢物。在肝脏和血清重要变量投影值排名前20的差异性代谢物中,与正常TG组相比,高TG组大鼠肝脏中有13种甘油三酯、1种磷脂酰胆碱和1种甘油二酯上调,1种胆固醇酯、1种苯丙酮酸、1种酪氨酸和2种甘油二酯下调。血清中有10种甘油三酯、5种磷脂酰胆碱、1种磷脂酰乙醇胺和1种磷脂酰肌醇上调,1种苯丙氨酸和1种氨基辛酸下调。代谢通路分析表明,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以及苯丙氨酸代谢是造成代谢差异的主要通路,其中甘油磷脂代谢通路在肝脏和血清中均具有重要影响。结论 肠道菌群可通过调控甘油磷脂代谢等影响宿主脂质代谢情况。

    2025年05期 v.54 744-750+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脂肪含量饲料对定植高甘油三酯人群肠道菌群大鼠脂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许逸凡;张兵;张曦月;黄建;王鸥;

    目的 阐述不同脂肪含量的饲料对定植了高甘油三酯人群肠道菌群大鼠脂代谢和肠道菌群构成情况的影响。方法 10周龄无菌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定植甘油三酯正常人群肠道菌群喂饲无菌鼠基础饲料,另两组定植高甘油三酯人群肠道菌群分别喂饲无菌鼠基础饲料和高脂饲料。以每100克体重1 mL的剂量给大鼠灌胃粪便菌液,隔天进行,共3次,之后进行2周菌群适应性生长,再用基础饲料或高脂饲料分别饲养相应组大鼠9周。检测大鼠体重变化、血脂水平、肝脏脂质沉积情况、肝功能与肠道菌群构成。结果 肠道菌群定植并持续不同饲料喂养9周后,基础饲料组大鼠的体重和脏器指数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高脂饲料组体重和脏器指数均显著高于基础饲料组(P<0.05或P<0.01)。基础饲料组血脂水平和肝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高脂饲料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为基础饲料组的1.4倍和1.8倍(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也显著高于基础饲料组(P<0.05)。基础饲料组肝脏脂滴面积比(18%)与对照组(1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脂饲料组肝脏脂滴面积比(41%)高于基础饲料组(P<0.01)。基础饲料组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与对照组相近,而高脂饲料组Shannon指数低于基础饲料组(P<0.05)。在门水平和属水平上,高脂饲料组与基础饲料组肠道菌群构成差异明显,高脂饲料组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比值(3.37)高于基础饲料组(0.46)。血清脂质水平与肠道内特定菌群呈现显著关联关系。结论 膳食干预有助于改善血脂异常者的脂代谢水平,并有益于维持其正常的肠道菌群构成。

    2025年05期 v.54 751-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脂饲料对定植高甘油三酯人群肠道菌群大鼠肠道脂肪吸收与脂肪酸代谢利用的影响

    马妍;黄建;卓勤;沈葹;张兵;王惠君;张继国;王鸥;

    目的 研究粪菌定植对无菌SD大鼠脂肪吸收率、脂肪酸代谢流向及短链脂肪酸产量的影响。方法 将10周龄雄性无菌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5~6只),空白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喂饲无菌鼠基础饲料,正常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组定植TG正常(≤1.7 mmol/L)人群肠道菌群喂饲无菌鼠基础饲料,另两组定植高TG(>1.7 mmol/L)人群肠道菌群分别喂饲无菌鼠基础饲料和高脂饲料(脂肪供能比40.5%)。将首次定植当日设为第0天(实验计时起点),于第0、2、4天按每100克体重1 mL灌胃粪便菌液。适应10天后,第14天起对高脂干预组喂饲高脂饲料共9周。分别于第0(定植前)、14(喂饲高脂饲料前)、21、56和77天刺激大鼠肛门诱导排便并无菌采集,测定总脂肪以计算脂肪吸收率,测定脂肪酸谱和丁酸等短链脂肪酸。结果 第77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正常TG组体重和脂肪吸收率、粪便中棕榈油酸和亚油酸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丁酸、棕榈酸、花生酸、油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硬脂酸水平显著升高(P<0.05)。高TG组体重和脂肪吸收率、粪便中棕榈油酸和亚油酸排出水平显著高于正常TG组(P<0.05),丁酸、3种饱和脂肪酸及油酸排出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高脂干预组大鼠的体重、脂肪吸收率及粪便中各脂肪酸水平均显著高于高TG组(P<0.05)。第21天后,所有组均未检出α-亚麻酸。结论 正常TG菌群定植可积极调节无菌大鼠脂代谢,高TG菌群定植会打破脂代谢平衡,抑制饱和脂肪酸与油酸排出、减少丁酸生成,提高脂肪吸收率,增加肥胖风险,并且可能与高脂饲料协同作用,加重肠道脂代谢紊乱。

    2025年05期 v.54 757-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调查研究

  • 1991—2018年贵州省成年居民膳食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摄入现状及变化趋势

    龙泓江;李洪波;贺林娟;黄伊彦文;吴胜男;孙燕;石柱;彭江江;刘怡娅;

    目的 了解1991—2018年贵州省成年居民群膳食中能量摄取及宏量营养素摄入状态的实际情况及其变迁趋势。方法 数据来自“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18年在贵州省进行的10轮随访调查。将参加过此次调查并有完整的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数据的10 187名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每位调查对象的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量,并运用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探究摄入指标及供能比随年份的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宏量营养素的实际供能比与推荐摄入标准,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方法分析宏量营养素摄入不足风险的人群占比变化,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2018年不同人口学特征下能量和宏量营养素的摄入现状。结果 1991—2018年贵州省成年居民整体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除脂肪外)的摄入量呈下降趋势;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呈下降趋势,脂肪呈上升趋势,蛋白质维持不变。2018年成年居民日均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1819 kcal、217.9 g、77 g和56.2 g;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供能比分别为48.1%、39.1%和12.6%。1991—2018年贵州省成年居民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供能比低于平均需要量的人群比例逐渐上升(2018年较1991年分别上升了34.0%和39.4%),脂肪供能比低于20%人群比例则逐渐下降(从43.4%下降至8.0%)。结论 1991—2018年贵州省成年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脂肪摄入量和供能比较高。

    2025年05期 v.54 763-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21—2023年江苏省35~75岁居民高甘油三酯血症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

    顾亦斌;顾淑君;张秋伊;覃玉;陈路路;苏健;崔岚;杜文聪;周金意;

    目的 了解江苏省35~75岁居民高甘油三酯血症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方法 2021年5月26日—2023年5月9日对江苏省12个地级市22个区(县)81 499名35~75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社会经济学信息、心血管病相关风险因素等)、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和实验室检测(空腹血糖和血脂),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高甘油三酯血症与高血压患病关系。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4.37±10.29)岁,男性33 700名(41.4%),女性47 799名(58.6%),城市居民50 247人(61.7%)。高甘油三酯血症14 241人(患病率17.47%),高甘油三酯血症者中高血压7168人(患病率50.33%),显著高于非高甘油三酯者(36.36%,χ~2=966.18,P<0.01)。在调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年收入、城乡、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超重和肥胖后,高甘油三酯血症增加了高血压患病风险(OR=1.472, 95%CI 1.414~1.533)。结论 2021—2023年江苏省35~75岁居民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较高,高甘油三酯血症增加了高血压患病风险。

    2025年05期 v.54 770-775+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16—2017年云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相关因素

    杨彦玲;陈留萍;阮元;苏玮玮;万青青;刘志涛;

    目的 了解云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2016—2017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云南省7个市(州)13个县(市、区)65所中小学3189名6~17岁儿童青少年,其中男生1580名,女生1609名,城市1367名,农村1822名。通过面对面进行问卷调查,采血并测定血清维生素D。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维生素D含量在不同城乡、年龄、体质指数、户外活动时间儿童青少年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云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均值为(21.98±8.07) ng/mL。城市男生[(23.30±10.13) ng/mL]高于女生[(21.50±8.94)ng/mL](t=3.47,P<0.01)。城市6~8岁组维生素D水平最高[(26.65±9.83)ng/mL],且与除15~17岁组外的其他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06,P<0.01)。秋季体检、每天吃鸡蛋和最近1个月吃过动物血和肝脏者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25.34±7.82)ng/mL、(22.78±9.60)ng/mL和(23.66±9.24)ng/mL,且均高于其他组(P<0.05)。农村男生维生素D水平[(22.85±7.31)ng/mL]高于女生[(20.10±6.34)ng/mL](t=8.59,P<0.01)。农村6~8岁组维生素D水平最高[(23.7±7.96)ng/mL],与除15~17岁组外其他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05,P<0.01),但低于城市同年龄组(t=4.40,P<0.01)。户外活动时间超过120 min组维生素D水平最高[(22.05±7.84)ng/mL],与其他活动时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4,P<0.01)。6~17岁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率占87.6%。城市和农村女生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比例均高于男生(χ~2值分别为17.48和35.33,P<0.01),且城市和农村不同性别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14,P<0.01);城市和农村不同年龄组中6~8岁组维生素D充足比例均最高(40.6%和38.5%),且城市和农村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71.22,P<0.01)。冬季体检城市和农村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更严重(χ~2=17.11,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女生(OR=2.274,95%CI 1.814~2.852)、农村(OR=1.560,95%CI 1.240~1.961)儿童青少年更容易发生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6~8岁(OR=0.395,95%CI 0.287~0.543)、春季体检(OR=0.694,95%CI 0.567~0.849)和秋季体检(OR=0.743,95%CI 0.595~0.926)是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的保护因素。结论 2016—2017年云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率处于较高水平,女生更为突出,春季、秋季体检是维生素D水平的保护因素。

    2025年05期 v.54 776-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哮喘儿童肠道微生物组、代谢组与组蛋白H4乙酰化关系的多组学关联

    郑萍;于钏钏;吕锡芳;王强;

    目的 分析哮喘儿童肠道微生物组、代谢物组与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的相关性,探索肠道微生物组影响儿童哮喘的途径。方法 检测哮喘儿童和对照儿童的诱导痰组蛋白H4乙酰化、肠道微生物组16S rRNA基因测序和粪便非靶向代谢组,使用network方法分析哮喘儿童特征肠道微生物与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的相关性,使用Quantile g-computation(QGC)方法分析特征肠道微生物对组蛋白H4乙酰化的影响作用,使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粪便代谢物介导哮喘儿童特征肠道微生物调控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的中介作用。结果 哮喘儿童(n=37)诱导痰样本组蛋白H4乙酰化的平均吸光度值为0.668±0.260,对照组(n=20)为0.593±0.069。经network分析发现,5个哮喘儿童特征肠道微生物菌属与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显著相关(P<0.05),QGC分析显示5个特征肠道微生物对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整体影响呈正效应(P=0.001),特征肠道微生物相对丰度每增加1个分位数,组蛋白H4乙酰化吸光度值增加0.124(95%CI 0.058~0.190)。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34种粪便代谢物同时与前述5个哮喘儿童特征肠道微生物和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经中介效应分析,N5-乙酰基-L-鸟氨酸、苯乙胺、2-羟基-3-甲基戊酸酯、α-酮戊二酸、γ-谷氨酰基甘氨酸和甲羟戊酸内酯中介了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调控哮喘儿童组蛋白H4乙酰化反应。结论 哮喘儿童的特征肠道微生物关联的代谢物与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相关,提示肠道微生物组可通过表观遗传修饰途径调控儿童哮喘的发生。

    2025年05期 v.54 784-789+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肥胖女大学生“五位一体”综合干预的减脂效果

    鲁鑫;李毅;罗文豪;杨勇;

    目的 探究“五位一体”综合干预方案对肥胖女大学生减脂效果的长期影响。方法 2022年3月—2023年5月,选取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46名体脂率(body fat ratio, BFR)≥30%的肥胖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综合干预组(24名)和一般干预组(22名)。一般干预组进行饮食控制、高强度间歇训练和行为疗法的常规3项干预。“五位一体”综合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融入功能动作纠正(融入功能动作筛查,并作身体不适缓解、体态调整和动作模式纠正,以降低损伤,纠正功能障碍,提升训练体验)和呼吸训练(融入体内氧气水平测试,并作轻呼吸、正确呼吸及模拟高海拔呼吸训练,以降低食欲,增强体能,提升训练体验)。两组人群均进行为期12周的集中干预,干预结束后随访观察1年。收集研究开始第0天(T0)、12周干预完成后1天(T1)及1年观察期结束后1天(T2)时刻的体内氧气水平测试(body oxygen level test, BOLT)、功能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FMS)、体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和BFR等身体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T1时与一般干预组比较,综合干预组BOLT(22.68±5.95 vs. 17.47±5.01)和FMS (17.06±2.82 vs. 15.08±3.31)显著升高(P<0.01);与T0时相比,综合干预组中T2时的BOLT(24.23±7.57 vs. 15.47±4.90)和FMS(16.75±2.64 vs. 13.03±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和T2时一般干预组BOLT(16.62±3.97 vs. 15.22±5.74)和FMS(13.36±3.27 vs. 13.32±3.79)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2时与一般干预组比较,综合干预组体重(66.97±4.59 vs. 69.95±4.13)、BMI(25.90±5.12 vs. 28.41±2.44)和BFR(33.43±4.4 vs. 36.35±2.55)显著下降(P<0.01)。结论 “五位一体”综合干预方案,能够有效调节能量补偿机制,改善肥胖女大学生的BOLT和FMS,有效降低体重。并且在干预期结束后有效维持身体形态指标,抑制肥胖反弹。

    2025年05期 v.54 790-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2022年六省大学生身体活动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压力知觉的中介与性别的调节作用

    韦意;周玉兰;刘艳洁;黄赞;刘冬奥;

    目的 探讨身体活动、压力知觉、性别与大学生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于2022年10—12月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贵州省、陕西省、山东省、湖北省、安徽省和浙江省各1所综合性本科院校的2338名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和理学大学生(男生925名,女生1413名)。采用国际身体活动量表-短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压力知觉量表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使用Bootstrap抽样检验法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19.25岁,一至四年级分别为732人、769人、462人和375人。身体活动量与睡眠质量得分呈负相关(r=-0.103,P<0.01),压力知觉与睡眠质量得分呈正相关(r=0.215,P<0.01)。Bootstrap检验结果表明,压力知觉在身体活动和睡眠质量之间起中介作用。身体活动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直接效应为-0.06,压力知觉的中介效应值为-0.0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7.63%。压力知觉与性别的交互项对睡眠质量的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05,P<0.05),性别在压力知觉对睡眠质量的预测中起调节作用。性别对压力知觉与睡眠质量关系调节的简单斜率图表明,随着压力知觉的增加,男生(β=0.30,P<0.01)、女生(β=0.20,P<0.01)睡眠质量得分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且男生的上升趋势更明显。结论 大学生身体活动量与较好的睡眠质量有关,身体活动可以通过压力知觉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改善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且相对于女生,压力知觉对男生较差睡眠质量的预测作用更加显著。

    2025年05期 v.54 798-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21年内蒙古警察睡眠质量的潜在类别及其相关因素

    窦逸飞;李颖;张萌;

    目的 探讨警察睡眠质量的潜在类别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警察睡眠质量是否存在群体异质性。方法 于2021年9—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选取1162名警察,采用基本信息问卷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潜在剖面分析对警察睡眠质量进行异质性检验,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潜在类别的相关因素。结果 被调查警察年龄(43.08±8.98)岁;男性920人(79.17%),女性242人(20.83%);已婚987人(84.94%),单身175人(15.06%);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644人(55.42%),大专及以上518人(44.58%);派出所警察607人(52.24%),刑事警察200人(17.21%),其他机关警察355人(30.55%)。警察睡眠质量存在明显异质性,可分为睡眠良好组(n=821, 70.6%)、睡眠一般组(n=46, 4.0%)、睡眠紊乱组(n=249, 21.4%)和药物助眠组(n=46, 4.0%)4个潜在类别。以睡眠良好组为参照,年龄大是药物助眠组的危险因素(OR=1.348, 95%CI 1.078~1.822),文化程度高是睡眠一般组的保护因素(OR=4.101, 95%CI 1.304~12.893),派出所警察和刑事警察是睡眠一般组(OR=3.329, 95%CI 1.338~8.284;OR=4.188, 95%CI 1.415~12.396)和睡眠紊乱组(OR=1.701, 95%CI 1.196~2.420;OR=1.587, 95%CI 1.073~2.533)的危险因素。结论 警察睡眠质量具有明显的群体异质性,年龄、警种和文化程度与警察睡眠质量的潜在类别相关联。

    2025年05期 v.54 805-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2023—2024年北京市市售水产品沙门菌污染及耐药特征

    田茂松;胡豫杰;刘世伟;李冰妍;李孟寒;吴永宁;白莉;

    目的 了解北京市水产品零售环节中沙门菌污染流行特征和耐药状况。方法 于2023年7月—2024年7月从北京市城八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及商超共采集216份螺类和虾类样品,依照国标方法分离、鉴定沙门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沙门菌分离株对11类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开展全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和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关联分析。结果 从15份样品中检出24株沙门菌,检出率为6.9%(15/216)。不同季节、采样地点、样品来源沙门菌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药敏结果显示24株沙门菌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54.2%,13/24),其次为复方新诺明(50.0%,12/24)、氯霉素(50.0%,12/24)和氟苯尼考(41.7%,10/24),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均敏感。多重耐药率达41.7%(10/24),同时耐受抗菌药物种类最高为9类。共存在10种耐药谱,优势耐药谱为四环素-氯霉素-氟苯尼考(6株)。24个分离株共有11种血清型,S. Havana为优势血清型(5株),其次为S. Liverpool(3株),S. Augustenborg、S. Agona、S. Thompson、S. Telelkebir、S. Indiana、S. Kentucky、S. Corvallis各2株,S. Goldcoast或S. Brikama和S. Potsdam各1株,存在一个样品同时检出2种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显示ST1527为主要型别,占20.8%(5/24)。分离株携带了50种抗生素耐药基因,主要为tet(A)、floR、sul2、mphA、tet(M)等,检出1株S. Indiana携带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关联分析发现临床重要药物阿奇霉素、头孢噻肟和环丙沙星的Kappa值均为0.50以上(P<0.05),耐药基因预测结果与表型一致性较好。结论 2023—2024年北京市水产品零售环节存在沙门菌污染现象,多重耐药现象严重,血清型分布和携带的耐药基因种类较多。

    2025年05期 v.54 81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8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植物蛋白中9种水溶性维生素

    王兴龙;刘少颖;姚远;张烁;严俊;龚立科;周斌;

    目的 建立可同时测定植物蛋白中9种水溶性维生素(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烟酰胺、泛酸、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以及生物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方法 将植物蛋白置于200 mmol/L甲酸铵溶液中振荡20 min,随后在100℃水浴加热30 min,并采用正己烷去除脂肪。经处理后的溶液过膜后,借助ACQUITY~(TM) HSS T3(3.0 mm×150 mm, 1.8μm)色谱柱予以分离,以5 mmol/L甲酸铵-0.1%甲酸水溶液和0.1%甲酸乙腈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运用内标法展开定量检测。结果 9种水溶性维生素在0.5~200μg/L范围内,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8,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0.12~2.53μg/kg,定量限为0.41~8.44μg/kg,低、中、高三水平加标回收率为89.6%~117.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78%(n=6)。结论 本方法具备操作简便快捷、灵敏度高以及定量精准等特性,能够有效满足植物蛋白中水溶性维生素的检测要求。

    2025年05期 v.54 820-826+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参不定根提取物通过调节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改善高糖诱导的HK-2细胞损伤

    胡文力;翟兵中;朱冰;

    目的 探讨人参不定根提取物(ginseng adventitious root extract, GARE)是否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阐明其潜在的炎症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热回流法提取GARE。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进行分组处理,分为空白对照组(5.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35 mmol/L葡萄糖)和干预组(35 mmol/L葡萄糖+0.1和1μg/mL GARE)。细胞处理24 h后检测各项指标。结果 0.1和1μg/mL浓度的GARE干预可显著提高HK-2细胞的活力。高糖组HK-2细胞中NLRP3炎性小体通路被激活,包括IL-18、IL-1β和ColⅠ在内的炎症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升高。GARE干预后可以逆转这些改变。结论 GARE可通过调节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降低关键炎症因子的表达来减轻高糖诱导下的HK-2细胞损伤。

    2025年05期 v.54 827-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M2.5联合高脂高糖饲料对大鼠糖代谢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司晨阳;冯亚楠;朱杉荟;焦凡迪;高福佳;张文丽;尚璇;李琛;蒋守芳;

    目的 探讨大气PM_(2.5)暴露联合高脂高糖饲料对大鼠糖代谢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用32只SPF级3周龄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PM_(2.5)组、高脂高糖组和高脂高糖+PM_(2.5)组,每组8只。对照组和PM_(2.5)组给予普通维持饲料(总能量14.23 kJ/g),高脂高糖组和高脂高糖+PM_(2.5)组给予高脂高糖饲料(总能量19.80 kJ/g)。对照组和高脂高糖组在洁净室饲养24周,高脂高糖组和高脂高糖+PM_(2.5)组在洁净室饲养16周后,利用PM_(2.5)在线浓缩和小动物全身暴露系统染毒,PM_(2.5)染毒浓度为室外PM_(2.5)实时浓度的8倍,6 h/d, 5 d/周,共8周,染毒期间平均浓度为177.20μg/m~3。每2周测量大鼠体重,实验24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学习和记忆能力,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空腹血清胰岛素(fasting serum insulin, FINS)、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HOMA-IR),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葡萄糖转运体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大鼠体重随染毒时间的变化而增加,但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14.81±1.22)和PM_(2.5)组(14.24±0.84)相比,高脂高糖组(16.26±0.86)和高脂高糖+PM_(2.5)组(16.44±1.99)大鼠AUC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PM_(2.5)组、高脂高糖组和高脂高糖+PM_(2.5)组大鼠FBG、FINS、HbA1c水平和HOMA-IR明显升高(P<0.05);与PM_(2.5)组和高脂高糖组相比,高脂高糖+PM_(2.5)组大鼠FBG、FINS、HbA1c水平和HOMA-IR明显升高(P<0.05)。高脂高糖组和高脂高糖+PM_(2.5)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分别为(11.11±2.69)s和(14.80±5.25)s,明显高于对照组[(7.25±2.79)s,P<0.05];PM_(2.5)组、高脂高糖组和高脂高糖+PM_(2.5)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分别为(4.38±1.19)次、(5.00±1.31)次和(3.38±1.69)次,明显低于对照组[(8.25±1.67)次,P<0.05],高脂高糖+PM_(2.5)组(3.38±1.69)次低于高脂高糖组[(5.00±1.31)次,P<0.05]。与对照组相比,PM_(2.5)组、高脂高糖组和高脂高糖+PM_(2.5)组大鼠大脑海马组织GLUT4、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 IR)、IRS1、P-PI3K和P-AKT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PM_(2.5)组相比,高脂高糖组和高脂高糖+PM_(2.5)组大鼠大脑海马组织GLUT4、IR、IRS1、P-PI3K蛋白表达下调。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FBG、FINS、HbA1c和HOMA-IR与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呈负相关(P<0.05),AUC、HbA1c、FINS与逃避潜伏期呈正相关(P<0.05),IR/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与穿越平台次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 大气PM_(2.5)和高脂高糖饲料暴露会引起大鼠糖代谢异常和学习记忆能力损伤,两者联合暴露会进一步加剧上述改变。

    2025年05期 v.54 83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风险评估

  • 2015—2023年台州市市售即食食品中6种致病菌污染水平及健康风险评估

    陈喜凯;占利;裘丹红;沈伟伟;张祥;张俊彦;

    目的 了解台州市即食食品中重要致病菌污染水平,评估其致病风险。方法 2015—2023年采集8类即食食品,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蜡样芽胞杆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种致病菌,采用快速定量风险评估(swift quantitative microbiological risk assessments, sQMRA)方法和矩阵分析方法评估不同食品-致病菌的健康风险。结果 即食食品中6种致病菌均有检出,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寿司中检出率最高(2.85%,13/456),副溶血性弧菌在生食水产品中检出率最高(14.76%,58/393),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三明治中检出率最高(7.95%,29/365),蜡样芽胞杆菌在即食米面制品中检出率最高(4.52%,9/199)。6种致病菌的年估计发病数为219 781人,发病概率为0.033次/人年;熟肉制品和中式凉拌菜污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可以导致较高的健康风险。结论 台州市即食食品存在因致病菌污染导致的健康风险。

    2025年05期 v.54 842-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22年北京市市售生鸡肉中非伤寒沙门菌初步定量风险评估

    吴阳博;崔霞;刘玉竹;张鹏航;王迪;张晓媛;王彝白纳;王晔茹;马晓晨;

    目的 对北京市市售生鸡肉从销售到餐桌阶段非伤寒沙门菌(non-typhoidal Salmonella,NTS)的风险水平开展初步定量风险评估。方法 鸡肉中的非伤寒沙门菌污染水平来自于2022年北京市微生物及致病因子监测,基于ComBase数据库拟合非伤寒沙门菌生长模型,参考文献资料建立暴露评估模型,应用@Risk 7.5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结合剂量-反应关系,估算居民患非伤寒沙门菌病的风险。结果 北京市居民每餐因食用鸡肉及厨房交叉污染罹患沙门菌病的风险为6.21例/10万,平均年发病51 955.42例。敏感性分析表明,居民购买鸡肉中非伤寒沙门菌的初始污染水平、居民平均每餐即食食品摄入量与冷藏储存温度等参数为正相关,与烹饪中非伤寒沙门菌暴露温度与暴露时间为负相关。结论 降低鸡肉中非伤寒沙门菌的初始污染浓度、合理设定冰箱冷藏室温度,减少厨房交叉污染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非伤寒沙门菌病患病风险。

    2025年05期 v.54 848-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调查报告

  • 北京市西城区15~69岁居民自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岳川;张楠;赵娅男;刘然;金宝树;金月;

    目的 评价北京市西城区居民自评健康状况。方法 2022年10月至2023年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调查方式为入户自填和面对面调查,使用《2022年北京市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收集西城区15~69岁常住居民2200人的自评健康状况、人口学和健康素养水平等资料。调查对象中女性较多占52.4%,40~59岁居民最多占43.6%,居民文化程度较高。根据抽样方式和西城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加权,自评健康的影响因素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自评健康的比例为70.4%,加权调整后自评健康的比例为76.7%。自评健康状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8~39岁、40~59岁年龄组自评健康的可能性高于≥60岁年龄组(OR分别为1.985和1.596,P<0.05),近一年发生过伤害事件组自评健康的可能性低于没有发生组(OR=0.534,P<0.05),最近两周出现过不适症状组自评健康状况好的可能性低于没有出现组(OR=0.568,P<0.05),患慢性病组自评健康的可能性低于没有患病组(OR=0.218,P<0.05),具备慢性病防治素养组自评健康的可能性高于不具备组(OR=1.441,P<0.05)。结论北京市西城区15~69岁居民自评健康比例高于全国调查结果。

    2025年05期 v.54 85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然人群生物样本库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

    于竞新;郑伟;马彦宁;宫伟彦;毛宏梅;

    目的 探讨自然人群生物资源样本的管理模式构建及其优化对策。方法以疾控系统某单位的生物样本库为例,分析其在机制设置、流程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三个维度的管理经验,并结合国内外同类型的生物样本库建设标准和经验,提出自然人群生物样本库的优化建议。结果 通过对疾控系统某单位生物样本库三个维度管理的分析,从安全风险评估、完善质量控制技术标准和促进数据共享等方面进行优化,总结出一套具有精准化制度、标准化流程和信息化管理的全要素自然人群生物资源样本的管理模式。结论 疾控系统某单位生物样本库通过较为精准的机制设置、标准的流程管理和稳定可靠的信息化系统,为自然人群生物资源样本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经验。

    2025年05期 v.54 860-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维生素K营养状况评价指标及检测方法

    吴胡炜;聂淑慧;王海燕;胡贻椿;

    维生素K(vitamin K,VitK)自被发现以来以其凝血功能为人们熟知,但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发现VitK在骨骼健康、心血管疾病、肿瘤、代谢综合征等多方面具有积极的健康效应,因此非常有必要了解我国人群的VitK营养状况,使VitK更好地发挥有益的健康效应。已有一些可用于评价体内VitK营养状况的指标被报道,但目前仍无公认的评价指标,因此无法针对不同的营养或疾病状态进行评估并提出改善建议。本研究通过整理回顾近年来报道的体内循环的VitK相关指标及检测方法,同时就不同的检测操作条件下,如储存时间、温度及反复冻融等对VitK相关指标的稳定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各种方法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2025年05期 v.54 864-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枣中主要活性成分分离及检测方法

    李上;房翠兰;肖伦;徐维盛;

    枣作为一种在中国拥有悠久栽培历史和广泛开发利用价值的药食两用果物,其独特的营养和药用价值一直备受关注。枣中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多糖、多酚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环核苷酸和生物碱等,在抗氧化、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等方面具有生物活性功能。本文旨在综述枣中主要活性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探讨活性成分的分离方法和检测技术。

    2025年05期 v.54 873-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